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财经新闻

竹林深处有人家(竹林深处有人家)

2024-06-01

浏览量:

来源:检察日报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个人、一把琴、一轮明月、一片竹林,古人写诗,三三两两,就将竹林景象跃然纸上,令人神往。

  儿时的我们从来没有感同身受,直到渐渐长大,告别故乡,才开始怀念老家,用记忆拼凑起那片竹林人家的故事。

  竹林深处的人家,春夏秋冬,轮换着季节,景致却始终相同。一所房子,几湾水田,成群的鸡鸭,窸窣的竹林声,寒冬腊月灶房里升起炊烟,人们开始一天的忙碌。

  儿时的玩具很少,除了滚铁环、弹弹珠,但凡那个年代出生的农村娃,都玩过竹枪。

  制作竹枪可是一个技术活儿,需要先选一节竹孔圆润的竹子作材料,挨着竹节的地方砍一小段作枪托,再砍一段二三十公分的竹筒作枪筒,最后削一根光滑的圆柱状竹竿作枪杆,在不断打磨中,竹枪就完成了。我们会用一种叫“绿茵子”的蓝色草籽作子弹,在压力作用下,“嘣”的一声,草籽便在我们眯着的眼睛前面飞出去。

  那时的我们,放学后总会三五成群站在一起,喊着“一二三,放”的统一口号,比赛谁的子弹飞得更远、打得更准。我们也会扛上竹枪,“盛气凌人”地到山上追野兔,吼声震天却时常颗粒无收。满头大汗的我们,在田野间穿梭,欢声和笑语久久留在山谷里回荡。

  除了竹枪,那时还有大人给孩子们做的高跷。现在早已忘了制作过程,我却对学走高跷时的模样印象深刻。面对这个新奇的玩意儿,从刚开始的趔趄,到得法后的得意忘形,以致摔个大跟头,磕一点皮外伤就在所难免。额头顶着青紫大包的我们被大人们用不知从哪个墙角找来的蜘蛛网敷着,第二天上学时还会生龙活虎地向小伙伴比画着自己踩高跷的场景,引来同学一片羡慕。

  儿时关于竹子的记忆,除了这些有趣玩意儿,很多欢乐都留给门前河边的那片竹林了。竹林的炊烟逐渐升起,意味着被我们称为“锅锅窑”的野炊开始了。

  伙伴们最热衷于扛着家里的锅,拿三两个碗,带上简单作料,用在小河里摸起的石头砌成灶,开始我们的快乐野炊。我们忙着捡竹笋长成后掉下的竹壳当柴火,忙着到地里采摘还冒着露水的白菜,忙着在小河里抓躲在石头缝里的螃蟹,忙着用嘴吹锅下面那堆一直不怎么燃的柴火。洗着自己找来的菜,吃着炒糊的菜,互望着兄弟们脸颊上不知何时沾起的锅灰,兴奋得不得了。

  小时候最爱看武侠电视剧,我发现几乎每个非常精彩的画面都是在竹林里进行的,故事里的人物在竹林里穿梭追逐,刀光剑影,掀起竹叶满天,这场面总是看得我热血沸腾。因此,很多男孩子对竹林都充满向往,在那里寄托了儿时的纯粹,也收获了成长的快乐。

  那时,我们兄弟俩就曾在竹林里学着电视剧场面搭建竹屋。我们在竹林找到一块两三平米的空地,把砍好的竹子围成一圈,再用竹枝丫把地上铺满,记忆中,兄弟俩花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时间才把这个竹屋搭好。躺在这个用竹子围得严严实实却不太成型的竹屋子里,尽管汗水湿透衣背,但心里美滋滋的。

  时至今日,我们当年搭竹屋的地方还保留着,只是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成了一个母鸡孵蛋的草棚。某个午后,传来的几声咯咯声,似乎在喊:“我生的蛋,个个大,个个大……”

  这句儿时大人们总说起的拟人声,还是那么熟悉而温暖。

  儿时的老屋主体是黄土房,旁边还有间竹片房。这里有石磨、柴块,还喂着牲口,在这间竹片房里,我们磨着豆腐,听着鸡鸣,弄醒正打着呼噜的猪,从来没觉得日子苦。西南地区的冬天,细雨蒙蒙,雾气时常笼罩着竹林,远远看去,隐隐约约,给人以遐想。

  掐指一算,已是腊八时节,也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作者夏国伟,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检察院)

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