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房产地产

北京方庄_京房回忆046,方庄,全中国第一个富人区,曾经的辉煌你想不到

2024-05-22

浏览量:

京房回忆046,方庄,全中国第一个富人区,曾经的辉煌你想不到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本系列只是回忆,钩沉北京20多年来的楼市片段。随笔而已,既不映射现实,也不预测未来。楼市的历史有点儿特殊,总能让人感觉庆幸或后悔。


但这就对了,所谓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一次次的侥幸和错失机会嘛。后悔也好,庆幸也罢,往事就在这里。


一、

有人想买方庄的房,提了两个问题,都挺有意思的,我觉得体现了方庄的特点。1、为什么在方庄找个好户型不容易;2、为什么有人说方庄的塔楼不用空调。


其实答案都挺简单的,之所以好户型少,那是因为方庄的公房多,尤其是早期的,基本都是部委机关和银行的福利房。那既然是公房,第一限制因素是什么?级别,不同的级别对应不同的面积。本单位开发的可以超标一些,查出来也就是批评而已。但这种集中开发的就不好办了,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来,几平米的标准都不能逾越。


那这就限制住了设计师,明明加几平米能改善的户型,也只能被迫缩减,那户型自然就受到影响。这其实就跟现在的7090政策似的,严重限制了开发商的发挥,导致户型同质化严重,无奈的做不了创新。


其实为什么说塔楼不用空调?质量好呗,楼体厚重结实,再加上保温层,自然保温效果好。冬天的热气跑不掉,夏天晒不透,那自然就省空调了。前几天我看到个帖子,说在方庄安空调,在外墙上打孔时,钻出来的土竟然是潮湿的,怀疑是不是漏水了?其实未必,更大的可能是墙皮厚,保温层做的好,20多年了都没烘透呢。


二、

方庄是曾经的亚洲第一大社区,也是全北京乃至全中国第一个大型富人区。当然也有人说是前三门大板楼更早,但那是一长条,不能算是一个社区了。而且富人区不是光指的住在里面的人富裕,还得有各种相对高档的配套消费场所才行。从这点上来说,无论是大板楼还是各个大院,都和方庄无法相比。


毕竟方庄是国家级的重视程度了,当时的张市长亲自担任项目组长,从1984年规划拆迁一直到90年代初形成规模,方庄一直是高大上的存在。


为什么叫方庄,其实就是方家庄的地名。蒲黄榆,蒲家庄、黄土坑和榆树庄三个村子的合称。在天通苑出现之前,方庄社区是绝对的最大社区,常住人口接近10万人,同样是一个小城的规模了。


我第一次来到方庄大概是1986年,我爸单位给了几个分房指标,努努力有机会。老爷子于是派我去方庄看看,踩踩点儿。我妈还不放心呢,反复叮嘱,毕竟这属于出城行动,感觉好远的。


结果我看了看也没看出什么,农村盖几栋楼而已,还真没觉得比前三门的大板楼好。于是回家汇报说跟劲松差不多。在我心中还就是差不多,除了没看到猪,其他的没什么区别。可能就是因为我打探消息的不负责任,导致我爸也就没当回事儿,把指标让给了别人。结果我后来虽然也住过方庄,但只能是租房了。


三、

1994年,我在当年算是高收入了,靠卖房挣了年薪十万。这收入放今天都不算低,在当年是觉得嘚瑟的要上天了。吃喝玩乐之余,也惦记着改善居住条件。但买房是买不起的,也没这个概念,于是和同事一商量就跑到方庄租房去了。


其实当时我们的单位在海淀,每天上班得十公里呢。他跑市场不用坐班,我天天的可得蹬着车往返俩钟头啊。可那会儿也真是年轻,不怕累,就是喜欢方庄的氛围,感觉和今天的三里屯似的。也就是美食购物+高楼大厦霓虹灯,一派资本主义风貌。


在90年代中期之前,方庄的消费在北京不能算最高,但绝对是高的之一。而且这里是北京最早最大的商品房聚集区,第一家贷款银行就出现在方庄环岛。再有一个标志性单位就是“出国人员服务部”,之所以设在这里就是因为能出国的人多,方便。


那个年代甭说出国了,去趟通州天津的都能吹牛半年。坐飞机更是要介绍信的,我出差坐软卧还被叫过“首长”呢,弄得手足无措。


在方庄成立服务部之前,要买带指标的外汇商品都只能去“进口商品大楼”。在惠新东街,感觉好远好远的,都快到四环了。有了方庄的就方便多了,买不起的可以来看看,反正也不要钱。


服务部的位置就在建设银行旁边,方庄公园对面,前几年一直是海底捞,也不知道这两年还是不是。那会儿门口热闹极了,除了买东西的还有倒汇切汇倒腾指标的,俨然一个地下黑市。据说这里每年都发生至少十起切汇大案,万元以上的,小案子那就不计其数了。服务部大概红火了不到十年,我1997的时候还来过一次,已经是很冷清了。再之后服务部应该就没了,改成餐厅了吧。现在想来这可能就是方庄走向平常的转折点,从富人区成为了平民区。


四、

对了,开头说的那咨询的还问了个问题,说方庄的社区氛围怎样?这就没什么可说的了,甭说南城了,放到全北京也绝对是排名靠前啊。不管之后的业主们怎么轮换,公务员的底子在这儿呢,老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各部委机关的,领导干部大把的抓。这些老人不是买不起别的板块的房,更多的住习惯了,周边的设施又齐全,懒得折腾了。


当年方庄有很多的第一,除了北京最大全国最大亚洲最大社区之外,还是接待外国元首最多的,另外就是部委领导和社会名流最多的社区。


我在方庄就见过好几个大明星,听说过的就更多了。可以这么说,在1995年之前,但凡是体制内的明星,有小一半都在方庄住过。体制外的也有,那就是买的商品房了。


那会儿到方庄租房时还挺不容易呢,当时没什么专业的中介公司,都是自己打听或找“房虫子”,能力大点儿的叫“房耗子”,反正都是干“拉房纤儿”的。也没什么标准的收费,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中介费三五百块钱左右,按收入比例换算和今天差不多。


住进房子也不踏实,因为那会儿的公房不让私下出租,所以都得说是亲戚朋友借住。我们的房东是银行的,他还真不是房多,而是单位太远,实在不方便照顾老人,所以才出租的。但房租可够高的,两居室一个月2000块,普通人3/4个月的工资,约等于现在的2万多。


这样没辙,当年就是房子少,想租还不好租到呢。而且那会儿的银行利息高,而房租是深度和利息绑定的,水涨船高,也是正常的经济现象。


我住小房,800,同事住大房,1200。那会儿也挺神的,房东收租也是一个月来一次。弄的我都烦了,说一次给你仨月吧。结果房东还不干,说必须督促自己经常来看看,要不然怕邻居怀疑。然后就是反复叮嘱我们别说漏了嘴,一定要说是他的远房亲戚。


五、

但方庄也不光是公房和商品房,也有回迁房和安置房。比如我就接触过一家,是从崇文拆过来的,好像是虎背口的,也不知怎么就安置到了芳群园。一家三口给了个小两居,每个月交点儿房租,从20多交到了100多。


这人是2002年前后找到的我,说是物业公司找他了,让交钱买下这套房。折算下来每平米1000块左右,7/8万块钱,他问我值不值?我也说不好。因为那会儿方庄的房价在5000多吧,这套房大概价值40万左右,减去这7/8万还剩30万出头。而当时如果是拆迁,两间房一家子差不多也是给这些钱,可以说是不吃亏不占便宜。


那这两口子算算账觉得亏了,有种占不着便宜就是吃亏的感觉。后来好像就是没买,因为他们说也确实没钱,两口子一个月的退休金加起来都不到2000,找亲戚借几万块钱的话指不定什么时候还上呢。我好像还劝过他们那就先借钱买下来,然后卖掉换到三环四环去,那样还能换的更新更大些。


但肯定是被拒绝了,从二环里搬出来就觉得亏了。虽然条件改善,但交的租金也多多了。两口子住个小两居也够了,没必要住大房子,也不愿意再往远了搬。


到2010年前后的时候我还问过他们买没买?他们倒是想买了,但城开公司已经跟天鸿合并,成了首开集团。之前的这些产权问题有点儿乱,不好解决了。也有可能是首开不想卖了,至少价钱不能是当年的了。搞不懂怎么回事儿,都是不好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六、

不聊了,明天晚上和朋友聚会,约的就是方庄的饭馆儿,老北京的小破馆子,越破才越没有拘束。而且都得提前说不许开车,倒不是怕喝酒,而是真不好找着停车位。方庄就是这种没落贵族,底蕴尚存,但设施是真的老了。


仅供参考。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众号,有房产相关问题,点击“免费咨询”私信提问即可。

标签
友情链接